本文转自:云南日报
刁发兴用无人机监控象群。 张彤 摄
普洱市是北回归线上的生态绿洲,是野生亚洲象的重要栖息地。近年来,当地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,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652.98万亩,占全市总面积的24.89%,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68%以上。得益于这样的守护,普洱市境内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达205头。在这片土地上,爱象、护象的理念早已融入每一个普洱人的基因,人象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——205头野生亚洲象如同家人一般,被人们用心守护着。
目前,普洱市共有亚洲象监测员100余人,他们既是象群的守护人,又是普洱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见证者。
“2011年,象群刚来到这里时有18头,现在这个区域已经有50多头大象了,会分为七八个象群活动。”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的野生亚洲象监测员刁发兴说,今年是他成为野象监测员的第10个年头,他称自己是“行走在山里的追象人”。
象群大多时候在原始森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,偶尔也会来到农田、茶园、村庄,与村民不期而遇。“为了避免人象冲突,我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‘找大象’。”刁发兴说,必须在村民每天出门干农活之前找到象群,发出预警信息。
刚开始做监测工作时,监测亚洲象只能靠找它们的粪便和脚印来判断它们的活动区域,对监测员来说也比较危险。2022年起,监测员队伍开始配备无人机,2023年以后又升级为带热成像功能的无人机,极大方便了在晚上监测象群活动。如今,刁发兴每次拍到新生萌象,都会分享给村民们看,每当他在路边用无人机监测到象群时,很多路过的村民都会停下来一起盯着屏幕围观,大家对象群关心又喜欢。
和刁发兴一样,家住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村的李开学也是一名野象监测员。天刚蒙蒙亮,他就骑着摩托车出门了,顺着崎岖山路一路来到山顶,李开学拿出手机,确定象群位置后,第一时间在普洱野象监测App上打卡,标注位置信息,并通过朋友圈转发,每两小时更新一次象群位置,供附近村民掌握。如果发现象群离开森林,距离村庄很近,李开学和同伴就会直接联系村民小组长,第一时间通知村民注意防范,避免人象冲突。
“有时象群移动速度很快,又是在山谷密林中,这给我们的监测追踪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。象群尤其喜欢在晚上活动,我们基本每天都要守到深夜,如果象群活动区域距离村庄很近,就要整晚守着,睡觉也顾不上了。”李开学说,有一次象群距离村庄仅几十米,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,他们就要提高位置更新的频次。
在思茅区六顺镇官房村领岗村民小组,野生亚洲象监测员金辉用无人机确定象群位置后,第一时间将象群图片和坐标信息在“亚洲象监测App”进行共享,同时点对点发送到当地林草部门。这已经是他和同伴当天第五次更新这个象群的位置。
六顺镇官房村村民刘永祥长期担任村里的护林员,野象进入村庄活动期间,他又兼任野生亚洲象“护象员”。他根据监测员无人机提供的位置信息,在地面实地追踪大象,为村民提供精准的野象位置信息并发出预警。
“我们是野象监测员,也是象群的守护人。”刘永祥介绍,除了追踪大象,监测员还要向村民们宣传爱护生态、保护野象的知识,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,让大家成为大象的朋友,实现人象和谐共生。
本报记者 沈浩 胡梅君
曼雅配资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-炒股配资官网查询-10倍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